新聞詳情

央行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

日期:2025-05-07 23:31
瀏覽次數:13418
摘要:
 央行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

67,央行突然宣布,自68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,金融機構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同時下調0.25個百分點。

應該說,這次降息其實在市場的預期之內,但無論是降息選擇的時點,還是降息的方式,都有點出乎市場的意料。從降息的時間選擇看,市場預期會在5月份的宏觀經濟數據公布之後,選擇在數據公布之前,被外界解讀為5月份的宏觀經濟數據可能比想象的要更加“難看”;在降息的方式上,央行並冇有采取外界建議的“非對稱降息”方式,即隻降低貸款利率,而不降低存款利率,避免負利率對居民消費心理的負麵影響。但事實上,央行卻采取了同時下調存款利率和貸款利率的對稱降息方式,這被視為似乎為了保護銀行的利潤不下滑而采取的行為。

但是,從央行具體的操作看,這種對稱降息並不是典型的。央行在宣布下調存貸款利率的同時,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1.1倍,並將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下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0.8倍。這種擴大存貸款利率上下限的行為,被視為將利率的相對有限的定價權交給了商業銀行,讓商業銀行根據存貸款和信貸市場的競爭狀況,在國家規定的浮動範圍內,自主決定各自的利率水平,因而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視為利率市場化的有益嘗試。而各界對這個層麵意義的關注,甚至超過了降息對宏觀經濟的刺激作用。

在此之前,商業銀行的存款利率完全由人民銀行決定,商業銀行既冇有資金的定價權,甚至連一定的上下浮動都冇有,這種價格上的管製一直飽受各界詬病,被視為中國金融改革*滯後的領域。這次央行破天荒地允許存款利率上浮至*高1.1倍的水平,同時將貸款利率浮動的下限從九折擴大至八折的水平,在擴大銀行定價權的同時,也啟動了中國銀行業曆史上存貸款利率雙向浮動的新時代。在目前商業銀行吸收存款競爭極為激烈的情況下,存款利率上浮會使得商業銀行大多選擇將市場利率迅速上浮到頂,以避免存款的流失,這實質上給銀行存款市場引入了競爭機製。從68日工行、中行、建行等五大國有銀行官方網站公布的*新存款利率看,其一年期存款利率全部上浮至3 .5%,接近此前央行規定的1.1倍上限標準。同時,貸款利率下浮比例的下調,有利於降低企業的財務成本,刺激企業的貸款需求,同時也在實質上使得銀行的利差縮小。因而,這是一次具有利率市場化試點意義的非對稱的“對稱降息”。

但是,這次央行開啟存款利率的上浮上限,擴大貸款利率的下浮下限,其幅度還是太小。事實上,儘管銀行對於存款利率一直實行嚴格的管製,但就市場本身而已,利率市場化改革在我國早就已經開始。2011年,在存款吸收大戰形勢激烈的情況下,很多銀行開發了多種理財產品,而這些理財產品本質上就是通過上浮存款利率吸收存款,至於貸款利率,一些大型企業一方麵需要從銀行貸款,另一方麵也是銀行存款的主要來源,其和銀行在貸款業務上可以通過很多方式突破以前10%的貸款下浮下限。就此而言,利率市場化在現實中早已經存在而且走在了前麵。本次擴大,不過是對已經存在的事實的承認而已,因而也談不上裡程碑式的意義。真正的市場化,應該允許商業銀行有更大的議價權,同時放開民間借貸的利率,競爭力強的銀行可以把存款利率適當上提,貸款利率適當下浮,縮小銀行利差,將一些經營不善的銀行淘汰出信貸市場。

當然,利率市場化不可能一蹴而就,但利率市場化是中國銀行業真正走向市場和競爭的前提,在目前中國銀行業總體盈利狀況處於曆史上*好時期的情況下,一定要抓緊有利時機,通過建立和完善*後貸款人製度、存款保險製度等,為利率市場化的推行營造良好的製度環境。利率市場化不能太過於求穩,在充分估計風險的前提下,要擴大步伐,強力推行,而不是一味推諉,錯過改革的*好時機。

粵公網安備 44190002002773號